一、前言:矯正是甚麼?
「矯正」:簡而言之,就是考量患者的臉型及骨頭狀態,利用各種矯正裝置移動患者的牙齒及引導骨骼定位,讓牙齒真正發揮其三大功能 :美觀(esthetics)、咀嚼(mastication)、發音(phonation),而本文將針對傳統固定式矯正與隱形矯正系統做進一步的解說和比較。
二、固定式矯正法
固定式矯正法:利用機械力學原理來矯正異常咬合的問題,將許多矯正裝置的
元件固定在牙齒上並施力來讓牙齒移動,患者無法自口中隨意取下矯正裝置。
優點:
1. 固定式矯正裝置,適用於孩童期後的各年齡層異常咬合患者。
2. 患者無法從口中隨意取下矯正裝置,因此矯正的作用會全天候持續,往往會有較快、較好的效果。
3. 因施力容易的關係,各式牙齒的移動包括:扭轉、扶正、壓入、拉出或平行移動等,都可到達所要的位置。
4. 可獲得較準確的齒列咬合關係(可達到的移動量較大)。
5. 矯正裝置元件多固定於牙齒的唇(頰)側,不影響舌頭的活動空間,因此不易有發音不清的事情發生。
缺點:
1. 固定式矯正裝置,所用材料主要為各種不同大小的托架(Bracket)、齒環(Band)、和矯正鋼線(Wire),以及許多其他的元件,費用多不便宜,因此矯正費用相對亦較高。
2. 在口中的矯正元件多拿不下來,因此口腔的清潔較不易做好,較易造成蛀牙和牙齦炎等病變的發生。
3. 矯正裝置因無法隨意取下,若感覺疼痛通常要忍耐一段時間,在獲得矯正醫師處理後才得以解決。
4. 開始戴矯正裝置和每次更換鋼線及調整時,通常都會有輕微不適或疼痛的情形,不過多在兩、三天內會漸漸消失。
5. 矯正期間不宜吃太硬和太黏等的食物,以免將矯正裝置咬脫落或黏附在牙齒和矯正裝置上,徒增矯正時間的延長,口腔清潔維護的難度和蛀牙等口腔病變發生的機率。
三、隱形矯正適應症&禁忌症比較
A.臨床適應症:
*矯正原理-Introduction
1. 齒列擁擠(Crowding)
2. 齒列間隙(Spacing)
*若齒列縫隙過大,需添加 attachment,以增加 anchorage,特別是下顎前牙和上顎側門齒出現釘狀齒及型態異常時。
3. 開咬(Open Bite)
*視情況可搭配活動矯正裝置(舌柵)或是骨釘做改善。
4. 深咬(Deep Bite)
5. 非骨骼性牙弓狹窄(Non-skeletally Constricted Arch)->拔牙矯正
6. 非骨骼性的暴牙(Non-skeletally Bi-Protrusion)
7.前/後牙錯咬 (Anterior/Posterior Crossbite)
8.咬合平面歪斜
B.非適應症/禁忌症:
1. 牙周病患者
移動量需要調小,會延長療程時間,嚴重者可能會有牙齒脫落的危險
2. 智齒矯正-通常以固定式矯正為主要治療方法(如下圖例)。
3. 臨床牙冠過短-須先進行型態修復或是牙冠增長術
4. 齒槽骨存在未萌發的阻生齒
5. 無法配戴牙套的患者(磨牙、過敏、牙齦發炎等特殊情況或是不願配戴牙套)
6.過度嚴重的開咬
7. 骨骼性嚴重戽斗
8.牙齒異位或萌發不正常
五、隱形矯正與傳統矯正整體比較
六、 矯正的力學作用機制比較
七、移動觀念上的差異比較
1.固定式矯正:因固定式矯正的施力主要是運用 wire 和 bracket,分別在不同角度對牙齒施力,所以在調整牙齒的時候,要有清楚的力學拮抗中心和力矩概念,避免造成患者不適,或調整方向錯誤。
因此設計固定式矯正時要注意:接觸角(contact angle)、力臂長度、旋轉中心(center of rotation)以及施力大小(force)的設定。
2.隱形矯正:SOV 隱形矯正系統一定會在牙齒上添加 attachment,以及搭配使用隱形矯正 Essix 系統,來增加材料對牙齒的施力面積和力量,
並根據不同的設計,達到更精確的牙齒移動效果。因為使用的這些附黏體的配件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力學機制的運算上,也會有所不同。
在隱形矯正方面要特別注意:attachment 的形狀和位置、牙齒移動時 anchorage的分配、Button 和橡皮筋的使用,有無磨牙和能否配戴隱形牙套。
補充資料參考
1. 改善暴牙--
做隆鼻和縮唇手術+自體脂肪補蘋果肌&墊下巴
某些患者做矯正會很在意外觀,暴牙常是他們的主訴(CC),但有時候後縮的效果會不如預期,或是一些天生齒槽骨的限制,影響了後縮量,
有些人甚至花了4、5 年做矯正,卻還是無法改善暴牙。為了能確實達到改善暴牙的效果,此時可以建議他們做一些小整形手術,
便能在「短時間」內明顯看到暴牙問題已改善。
2. 為甚麼牙齒矯正會這麼痛?
矯正疼痛的生理機制
牙齒矯正是通過外力使牙齒排列整齊,當牙齒接受像牙齒矯正這種輕微而持續的外力時,牙齒本身是不會痛的,
但是這個力道會使得位於牙齒與齒槽骨之間的牙周膜受到擁擠會拉扯。牙周膜內除了富含連接牙齒與齒槽的牙周韌帶外,是具有神經、血管與細胞的一種組成。
當組織受力而變形後,血液流通受阻(Ischemia),形成缺氧的狀態,
這時周邊的細胞(Fibroblasst 纖維母細胞)就會釋放出一些神經傳導物質(H+,ASIC3)來刺激神經,向大腦做通報,所以出現了疼痛的感覺。